每年清明节前后,有关殡葬负担的话题就会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,不少市民直呼现在的殡葬负担让人“死不起”。湘潭城乡殡葬负担到底怎样?近日,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番调查。
农村:争了“面子”,“伤”了票子
“‘死’要面子‘活’受罪,一场葬礼花费10年收入。”今年清明节前夕,新华社的一则报道引发热议,湖南邵阳的曾女士为父亲操办葬礼竟然前后花了40万元,而夫妻俩一年的收入仅有4万元,一场葬礼花销相当于一家十年的收入。
唐女士老家在湘潭县中路铺镇农村,母亲日前因患癌症治疗无效去世。唐女士父亲召集子女三家开会,预算葬礼开支,列出了一个长长的清单,粗略一算,费用达六七万元。而一个乡亲透露,六七万元在如今乡下只能算是最普通的了,一般花费都需8万至10万元。
农村葬礼花销究竟包括哪些?在唐女士父亲列出的清单上,记者发现,酒席和烟的开支占了大头。经过风水先生测算,唐女士母亲须在家停放10天才能出殡,其中真正操办只算第一天和最后两天,但三天时间每餐酒席平均按12桌计算,3天保守估算在50桌左右,按400元/桌计算,仅酒席就要20000元;而农村办丧事,烟是必需的,而且一天得发好几轮,尤其请乡邻帮忙做事都得发烟,因此初步估算需要3箱烟,以精白沙烟算,3箱烟就需要11400多元。其它就是葬礼法事,烟花鞭炮估算10000元,请道士作3天法事4800元,请风水先生看坟场、测出殡日子800元,请人扎“灵屋”等3000元,请西乐队4500元,放电子礼炮1000元,厨师工资1000元……算起来又是近3万多元。唐女士父亲说,这还不包括棺材、寿衣、纸钱、香烛、挖坟等开销,算起来,一场葬礼随随便便就要花10万元。
唐女士说,好在兄弟姐妹多,平摊下来还勉强能够承受。
城市:补贴较多,负担较低
相比农村,城市居民的殡葬负担又如何?
市殡仪馆公墓管理科的谭佳明主任告诉我们,目前市殡仪馆公墓资源已近枯竭,多数几千元至1万元左右的公墓已销售一空,目前少数位置较好的墓位价格在2万元以上,但市殡仪馆开发了1790多个节地生态的壁葬墓穴(格位),价格都在4000元左右。按2万元一个的合葬墓位算,平摊下来,单人墓位需1万元左右。
湘水缘是我市新开发的一个公园式陵园,该陵园有关负责人透露,从最初建设陵园开始,公司就秉承人人平等的理念,不开发高价墓、豪华墓,中档墓穴价格都在2万元左右,包括为逝者举行追悼服务、购买墓穴,3万元基本可以搞定。同时陵园推出了更多符合绿色、节地、生态理念的墓穴,如壁葬、树葬、草坪葬、花坛葬等,消费更加大众化,更加亲民。
除了墓价外,市民反映最为强烈的当属殡葬服务收费问题。在市殡仪馆公众开放日座谈会上,市殡仪馆出具的一份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公示单上显示,我市殡仪馆提供的殡仪服务主要包括三大块。一是政府定价项目,包括遗体火化、遗体接运,两项按最高价格计算仅1010元;二是政府指导价项目,如正常遗体存放、正常遗体整容,悼念厅租用、遗体接运延时费、花圈租用、电子鞭炮、寿衣、骨灰盒等。骨灰盒最低价在百元以下,普通的在200-400元左右。三是市场调节价项目,如乐队、充气拱门,鲜花布置等,项目分得很细、价格定得很具体,市民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。记者按一整套服务的最高价格粗略计算,总体费用大约在2万元左右。因此以上3项殡葬费用大约在25000元左右,再加上2万元的墓穴,总支出在45000元左右。
45000元,对城市居民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,但我市部分企业职工还享有一定的补贴。江麓集团一位负责职工殡葬事务人士透露,从2006年开始,江麓撤销殡仪馆并成立殡葬队,江麓平均每年要为职工办理丧事大约200户,最多达240户,由于市殡仪馆与江麓有合作,对江麓职工给予了一定优惠,以及企业对职工在殡葬方面有补贴,因此职工殡葬负担并不重,个人所出费用最高约12000元左右,平均一般在3000-5000元左右。湘钢集团负责殡葬事务的负责人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,除去职工去世后的工资补贴和企业殡葬补贴,职工的殡葬负担确实不算高。
企业职工有补贴,普通市民又当如何?市民政局和市殡仪馆有关负责人透露,早在2013年我市就出台了《湘潭市困难群众基本殡葬服务保障实施办法》,其中规定对具有湘潭市户籍,死后按殡葬法律法规火葬,未享有国家或单位丧葬费补助的城乡低保对象、城镇三无人员、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以及经公安机关确认的无名尸体,实行6项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全免,今年更将扩大到全市所有无丧葬补助的火化居民。6项费用具体包括普通殡葬专用车遗体接运费、3日内普通冷藏柜遗体存放费、平板式普通火化机遗体火化费、一个普通卫生纸棺、一个200元以内的普通骨灰盒、一年以内骨灰寄存费,6项费用总计大约在2000以上。同时我市民政部门组织几大公墓单位推出了免费公墓政策,针对城乡低保、城市三无、农村五保、重点优抚对象愿意进行公益生态墓葬的提供免费公墓。因此经民政部门认定,困难家庭的殡葬费用最低只需2元,即为死者办一个火化证的工本费。
同时,我市各县(市)区、园区出台了一系列殡葬惠民新举措。湘潭经开区出台措施,对九华户籍并在殡仪馆集中治丧、实施火化的两类去逝人员家属实行补贴:对于国有公职人员,除按国家政策享受丧葬补助费、一次性抚恤金外,再一次性给予5000元补贴;辖区内已征拆或未征拆村民死亡后,对死亡人员进入合法的殡仪场所开展治丧活动的,给予10000元/例补助,对死亡人员火化并进入经合法程序设立的公墓安葬的,给予20000元/例的补助。湘潭高新区对符合条件的去逝人员家属,根据殡葬方式给予补贴,其中入葬公墓的按8000元/例标准补贴,生态安葬(骨灰格位存放、树葬、江葬、抛撒)按5000元/例补贴。昭山示范区对符合条件的去逝人员的家属按8000元/例的标准给予补贴。这些惠民政策,极大地减轻了居民的殡葬负担。
观点:摒弃陋习,厚养薄葬
参加殡仪馆公众开放日的多数代表认为,“死不起”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殡葬“传统”形成了一种让人难以改变甚至无法抗拒的社会风气、社会氛围。
在农村为母亲举办一场丧事,唐女士等兄妹认为,葬礼上请西乐队,一些曲目并不合时宜,甚至一些流行歌曲大行其道,把庄严、肃穆的葬礼变成了一个派对,而且费用太高,可以不请。但是乡里长辈却认为,农村95%的人家办丧事都请了西乐队,你不请就“掉格”了,别人会在背后议论。同样,在农村办丧事,办的酒席、发的烟、放的烟花都有人比较,都会被乡亲品评一番。母亲去世,本来是令人悲伤的事情,却要做给活人看,堵活人的嘴,赚活人的夸赞,换回活人的面子,真是“死”要面子“活”受罪。唐女士表示,要降低农村殡葬负担,根本在于改变这种带有迷信的殡葬传统,真正移风易俗,形成一种“厚养薄葬”的风气。
而在城市,殡葬负担最大的一块是墓地开支。市殡仪馆的有关人士透露,大多数人的观念是入土为安,需买墓地,让后人有一个凭吊先人的地方,因此多数陵园推出的壁葬墓穴(格位)并不受欢迎,树葬、草坪葬、花坛葬等节地生态安葬形式未被广泛接受。公墓用地是有限的,随着公墓用地越来越紧张,可供应的公墓越来越少,公墓的价格势必越来越高,如果新型节地生态安葬方式被接受,这个问题将迎刃而解,墓位成本将大大降低,市民的殡葬负担也将随之降低。市殡仪馆办公室主任申知认为,入土为安并不是一定得把先人埋在土里,而是应该理解为让先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,来自于大自然,最后归于大自然,因此树葬、花葬、海葬等形式都可以认定为入土为安。在殡仪服务方面,政府定价项目和政府指导定价项目都是低成本运营甚至亏本运营,而市场调节价项目,很多是可以自由选择的,市民完全可以量力而行。